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发布于:2024-05-23 14:38:03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逻辑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理念渗透高校精神文化,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行为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重塑高校制度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在新时代大学生培养中、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活动创建中,高校均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对意识形态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作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着社会公众的价值判断,时时处处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为人们提供了是非标准与行为准则。作为主流价值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直接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也指导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广大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培养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大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满足社会发展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负历史重托,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成为有理想、有信仰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能够强化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更加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汲取文化智慧和精神养分,从而进一步增长知识才干,迸发实践力量。同时,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迫切要求 

当前,全社会只有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主流舆论方向,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在改变着人们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促进了多元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我国高校除了要抓好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以外,还要做好社会文化引领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高校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于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得高校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氛围更加浓厚。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校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意志、情感和行为塑造的积极作用,指引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关注广大师生的思想状态,对存在的思想偏差进行及时矫正,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凝聚更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逻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理念渗透高校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指的是师生在校园场域生活、学习、工作中共有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等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一方面,高校应在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氛围;另 一方面,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文化沙龙、自媒体等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实现创新性传承和发展。此外,高校还应在宿舍文化与社团文化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理念。 

(二)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行为文化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在平时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行为文化,就是要约束与规制师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师生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由他律走向自律。如高校要在总结师生传统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前提下,及时纠正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更好地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文化氛围,促使师生严于律己,自觉遵守行为底线。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重塑高校制度文化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重塑高校制度文化,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高校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师生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改善各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师生言行,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高校在制度建设中应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深入落实法治理念。高校领导干部应深化法治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紧密结合本校实际,使得校纪校规的制定符合法律与校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的重要成果,高校将其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必须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其次,进一步强化思想阵地建设,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在信息时代,社会思潮越来越多元化,这要求高校在多元文化中明确方向、 凝聚共识、确立主流,促使一切正确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要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还要 有效防范并坚决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的错误思想。最后,高校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整体监测和定期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他们思想上的变化,精准预测其思想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思想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在因材施教过程中,高校应强化理论的阐释力和说服力,让理论由书斋迈向现实,有力地解答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不断推动理论走向深入和普及,从而提升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在新时代大学生培育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从思政教育视角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工作者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三观”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目标在于培育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促使其自觉践行。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张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在他们中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做到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一方面,作为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契合社会发展的理论品质,也具有符合人民生活需求的实践价值,要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大学生逐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理论认同;另一方面, 高校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向大学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其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内蕴,使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内化为自身平时的行为准则。 

(三)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精准传达高校育人理念和管理思想,增强规范主体行为的有效性。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完善管理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托,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同时,高校各个部门应重视提供物质保障,确保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到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当中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高校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普法教育,强化校规校纪宣传,让学生既能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能自觉遵守高校各项纪律。高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也应遵循校规校纪,杜绝执法不严。另一方面,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不同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各项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生实际需求相契合。高校要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大学生群体当中开展广泛调研,及时结合新问题、新情况修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有序推进。此外,高校还要建立考评制度。只有建立可操作化、 可量化的工作标准,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制定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职业规范以及学生行为守则的重要遵循,确保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其次,建立常态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考评制度。既要确保评价结果切实成为管理者晋升、学生评优和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权重系数,也要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标准公平、评价结果透明。

(四)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著作用,所以高校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文化活动载体, 增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艺术格调,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聚焦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深入挖掘自身地域特色,充分汲取历史文化底蕴的能量,持续推陈出新,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品牌。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高校相关部门应做好统筹工作,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与成长规律,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具有专业性与学术性文化活动。同时,既要鼓励广大教师运用自身专业 知识为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建设性意见,力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也要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接受熏陶和引导,不断提升他们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上一篇:加快推进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资讯 观察行业视觉,用专业的角度,讲出你们的心声。

I NEED TO CONSULTATION COOPERATION

我需要咨询合作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