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文化铸魂育人、启智润心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文化育人大格局。高校应始终坚持鲜明的文化育人价值导向,立足学校特色,将文化育人不断推向纵深。其一,强化党建领航,夯实文化育人根基。加强党对文化育人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时代发展特征、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明确文化育人工作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师生协同参与、社会联动配合的文化育人大格局。其二,完善机制,提升文化育人成效。构建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人文管理、客观评价、严格考核、分类激励等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全局,优化相关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将文化育人能力和文化育人成果纳入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年度考核。其三,守正创新,强化文化育人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革命文化、活跃现代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创新性融入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整合各类资源,搭建文化育人大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助推立德树人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其一,善用校内文化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用足用好用活文化资源;依托思政课程主阵地,借助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将文化育人融入第一课堂教学,开设国学概论及艺术人文等文化课程,设立茶艺、龙狮、书画、太极拳等选修课。其二,利用好第二课堂。充分挖掘校史馆、美术馆、博物馆、标本馆等场馆资源,实现“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一体化,让青年学子在不同文化场景中深切感受优秀文化魅力。其三,挖掘校外文化资源。积极引入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等,使校内外文化资源共同作用于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围绕文化基地建设、产品设计、文创赛事等项目开展深度合作;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文艺工作者走进校园,举办学术讲座、文化沙龙,开展艺术表演,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
优化育人环境,激发文化育人新活力。高校应注重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育人资源。育人环境既包括建筑、花草树木等物质基础,也包括历史、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其一,通过环境创设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加强教学场所、图书馆和体育馆、科技馆、农耕文化园等人文历史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合理规划建设林、路、园、湖等校园自然景观;发挥好校史、校训、校歌、校风等文化资源的价值引导功能。其二,善用网络增益思政教育。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聚焦增强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把文化阵地构建到网络空间;拓展宣传渠道,巩固壮大主流价值、主流思想舆论、主流文化。其三,增强师生情感共振,实现教学相长。激发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活力,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素养,更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丰富育人内容,探索文化育人多元路径。高校应立足办学特色、历史文化传承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努力探索文化育人路径,不断丰富文化育人内容。其一,深化校园文化品牌内涵建设。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将其融入以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为载体的文化育人实践课程,引导大学生从中汲取精神滋养、信仰力量、历史智慧。其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实际、生活、青年的语言,传播各类优秀、先进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文化魅力、接受文化熏陶。其三,创新文化育人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开展高互动性、沉浸式校园活动,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展示文化保护传承成果,推动青年学生增强历史认知和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上一篇:校园文化的相关知识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